2015年度内蒙古地区奶业发展报告

2022/12/20 中国奶业产业技术体系


 
 
作为我国奶业主产区,内蒙古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奶牛养殖扶持政策,加大良种补贴力度,优化奶牛区域布局,大力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使得我区乳产业得到了稳定健康的发展,进一步稳固、加强了全国重要的乳品生产加工基地地位。乳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对农牧民增收有利,而且对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积极作用,也是富民强区的一大重要产业。
 
一、内蒙古地区奶业发展概况
 
(一)奶业政策
 
内蒙古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奶业生产扶持政策。具体落实内容为:一是生鲜乳收购站机器设备购置补贴。主要对挤奶机、贮奶罐、冷藏罐等进行补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30%以内,购机者负担70%以上。二是奶牛政策性保险。在2008年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保险费补贴比例为中央财政仍补贴30%;自治区财政补贴提高到55%,其中:25%由自治区本级以专项资金的方式补贴,其余30%通过一般转移支付下达给旗县,由旗县财政予以补贴;农户或者农户与养殖企业等共同承担15%保费。每头保险奶牛的保险金额按照品种、畜龄、产奶量和市场价值不同,分为4000元、5000元和6000元三个档次,具体由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协商确定,但不得超过该品种奶牛市场价格的70%,保险费率为8%。三是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国家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设施每年安排预算内饲草料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投资补助。2013年起自治区本级每年安排预算内奶牛粪污处理环保设施建设专项资金6000万元,同时配套安排预算内奶牛粪污处理环保设施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两项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中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通过新改扩建达到100头以上存栏规模,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四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项目。为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加强高产奶牛群培育,转变奶业生产发展方式,组织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专项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电[2013]109号),2013年至2015年,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预算内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专项资金6000万元,每年争取得到的国家奶牛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约1亿元,统筹用于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各盟市应比照自治区下达的总投资额度安排专项资金,按照1:1的比例扶持相等数量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按国家要求,我区标准化奶源基地主要以乳制品企业建设为主,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纲要》(内政办发电[2009]66号),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到2015年自建和合资参股的奶源基地生鲜乳产量应达到加工能力的50%天以上。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乳品企业的奶源基地项目,要求企业按照国家要求1:1配套资金。另外,自治区政府要求各地区要出台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规模化建设当中;要求乳品加工企业利用收购政策和价格政策促进规模化建设。
 
重点补助对象为:一是中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通过组建奶农合作社、联户牧场等形式建设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二是乳品加工企业签订合同或协议的牧场;三是吸纳散养户奶牛比例达到30%的标准化养殖场。
 
补助标准:中央资金和自治区专项资金统筹用于新、改、扩建的养殖场建设。奶牛存拦在100头至299头的,每个养殖场安排补助资金60万元;奶牛存拦在300头以上的,每个养殖场安排补助资金80万元。
 
项目资金按照“填平补齐、缺啥补啥”的原则,重点用于养殖场棚圈、运动场、挤奶厅和粪污处理环保设施建设等。自治区支持奶牛标准化养殖场的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只能用于新、改、扩建养殖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购买奶牛等其他用途。
 
呼和浩特市是我国乳都。不仅是内蒙古地区,也是全国乳业发展最核心、最典型地区。从2008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就着手千方百计为打造优质奶源基地出谋划策。先是2009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决定》,通过实施“百、千、万”牧场建设工程,利用三年时间采取有利保障措施使全市规模化养殖水平突破50%以上。呼和浩特市政府采取了对每个牧场进行资金扶持补贴的政策,各旗县区在养殖用地,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即“三通一平”建设、设备购置、贴息贷款等方面也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2008~2011年国家扶持呼和浩特市标准化奶牛养殖场改扩建项目累计177个,累计补贴资金10130万元。2008~2011年呼和浩特市政府扶持新建养殖场121个,已发放补贴资金2680万元;2012年呼和浩特市加大了对新建牧场的补贴力度,要求上规模、上管理、上水平,凡是达到千头规模的牧场每头牛补贴2000元。各旗县区相关部门对土地征用问题给予协调解决,旗县政府负责“三通一平”,呼和浩特市政府提供贴息贷款等措施吸引各界人士新建奶牛牧场。2014年,新建牧场每增加1头奶牛补助3000元;自繁奶牛使用了性控冻精的,每支冻精补助100元,每头受孕奶牛按2支安排。整合提升千头以下的牧场,新增加的外购奶牛每头补贴2000元。市政府安排800万元建设现代草业示范基地,每亩补贴土地流转费500元,连续补贴3年。种植面积要求每个种植单元在1000亩至3000亩,每个单元之间不超过1公里,要形成万亩以上的种植区域。2015年购进纯种和荷斯坦奶牛14000头,新建3000头规模养殖场一处。
 
(二)奶牛存栏头数和牛奶产量
 
目前,我区奶牛存栏、原奶产量、加工能力、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牛奶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乳品生产加工基地。2013年全区奶牛存栏头数236.85万头,其中荷斯坦奶牛205万头,成乳牛153.95万头,牛奶产量767.30万吨,与2005年相比,奶牛存栏数减少了11.81%,牛奶产量增长了11.03%。2015年呼和浩特奶牛存栏头数56万头,牛奶产量290万吨,规模化养殖水平达97%。
 
据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性能测定单位数据统计,我区良补奶牛二代产奶量与实施良补前奶牛平均单产相比提高了1000公斤左右。目前,成年奶牛平均单产达4.984吨/年,但与全国平均水平5.5吨/年相比,少0.516吨/年。荷斯坦奶牛良种覆盖率实现100%,成年泌乳牛平均单产为6吨/年以上,高者达9吨/年以上,单产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三)规模化养殖模式及现状
 
1、规模化养殖模式
 
我区在推进规模化集中养殖过程中,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奶农参与、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共建共赢的方式进行。一是鼓励奶农建设经营牧场,如家庭牧场,养殖规模控制在百头左右,便于管理,投入成本奶农可接受。二是吸引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家或法人主体经营,规模可控制在千头左右,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养殖效益可观。如我区以圣牧高科、现代牧业为代表的企业建设的一批高标准牧场。三是支持乳品企业自行建设大型牧场,规模可达万头左右,如蒙牛的澳亚牧场、伊利的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应用先进管理理念与现代养殖技术,把优良奶牛的生产性能发挥到极致,成为中国先进水平的代表,具有很强参观示范效果。四是大力推广“奶联社”模式。“奶联社”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奶业发达国家奶农合作社运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区情况,在多年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奶牛养殖合作体。它以企业搭建现代化设施设备、技术、管理和资金为平台,吸纳奶农现有奶牛以入社、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一种合作化奶牛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上连奶业加工龙头企业,下结奶农,实现了奶农、企业双赢的局面,也有利于奶牛养殖业尽快走出分散养殖、低水平、低效益的困境。目前这四种模式在我区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各取所长,充分发挥,对提升我区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奶牛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搞活了奶业经营发展。
 
2、奶牛规模化养殖现状
 
截止2013年我区奶牛场(户)数量为23.5万个,占全国11.4%。奶牛存栏头数为236.85万头,占全国16.4%。平均规模为10.08头,仍处于较小规模阶段。我区百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奶牛存栏比重由2008年不足7%提高到2012年的37.3%,进站奶牛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挤奶。2013年全区标准化示范奶牛场3个,荷斯坦奶牛存栏超万头的旗县已达44个,存栏占全区92%,近8 0%的奶产量集中在26 个10 万吨以上产能的旗(县、区)。2013年,内蒙古50 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比率为66.3%,比2008年提高了49.5个百分点;100 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占比为52.9%,比2008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区奶牛存栏300头以上规模牧场857个,其中存栏300~499头的450个,占52.5%;存栏500~999头的231个,占26.9%;存栏1000~3000头的150个,占17.5%;3000头以上的26个,占3%。企业自建奶牛场的奶牛存栏约占全区奶牛存栏总量的8.2%。
 
呼和浩特市2009年实施的“百、千、万”奶牛项目工程,进一步推动了规模化养殖进程,到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371个规模养殖场,其中百头271个,千头90个,万头10个,实现了67%的规模饲养的目标。全市规模化牧场饲养的奶牛存栏54.32万头,奶产量280万吨左右,占总奶量的95%左右。
 
(四)牛奶收购价格和效益
 
2014年示范牧场生鲜乳全年的平均奶价为4.43元/公斤,由1月奶价4.75元/公斤直线下降至12月的4.15元/公斤,降幅为0.60元/公斤。散户奶农和奶牛养殖小区牛奶价格普遍低0.8~1.0元/公斤,普通牧场价格居中。
 
 
2014年牛奶价格下降主要源于市场需求萎缩,进口量增多,企业成本升高有关。据估测,一般情况下,饲养一头单产6吨的奶牛纯收入为3120元。
 
(五)生鲜乳监管情况
 
在全区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生鲜乳合格率100%,养殖和收购站环节未发生一起重大生鲜乳质量安全事件,为进一步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
 
内蒙古政府结合牧区实际,出台了《民族特色乳制品地方标准及审查细则》,具体分为 4个地方《标准》和 2 个《细则》,即:乳粉制固态成品和奶茶、奶皮子、奶豆腐乳制品的地方标准和《企业生产乳粉制固态成型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企业生产生乳制固态成型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作为民族特色乳制品生产准入的判定标准。在监管工作中自治区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按照自治区制定的《2012年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有效地落实了各项监管措施。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制定整改措施,按照农业部规定的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现场检查内容和判定标准逐一核对并进行了整改。严格执行《生鲜乳生产收购记录和进货查验制度等三项制度》,加大对奶畜养殖和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拒不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按照《奶畜养殖和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的规定》依法从重处罚,确保了生鲜乳质量安全。进一步巩固了专项整治的成果,生鲜乳行政监管、质量安全检测、执法监督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和奶业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乳品企业及其加工能力
 
2013年内蒙古获得乳制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乳制品企业有65 家,其中进入统计范围企业64家,亏损15家。另外,获得乳制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乳制品企业中,获得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经营许可的乳品企业共2家,其中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1家。实现销售收入355.7亿元,销售利润35.82亿元。液态奶产量272.97万吨,占全国的11.7%;干乳制品产量27.95万吨,在全国的比重为7.7%;奶粉产量25.2万吨,占全国的15.9%。
 
2014年,伊利完成了544.36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2.71%,净利润实现41.6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1.19%。蒙牛销售实现500亿元,同比增长15.4%,净利润实现23.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4.1%。伊利、蒙牛的营业收入均突破500亿元的乳品企业,伊利超出蒙牛44.36亿元,拉开了与蒙牛的差距。
 
二、奶业重要进展
 
    就我区来讲,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快速推进是奶业发展最引人关注的重要进展。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我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较快,主要表现为“散退场进”,即以伊利、蒙牛为首的乳品企业新建了一批规模牧场;圣牧高科、现代牧业为代表的企业建设的一批高标准牧场;“奶联社”这样的奶牛养殖企业通过“租牛派息”等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部分经营能力较强的养牛大户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牧场(50~100头);一部分散户因企业“歧视性奶价”、得不到政策扶持加之高成本等因素,出现持续亏损,选择了退出。经过一番调整,形成了目前这种分散饲养为主,大中小型各类养殖规模并存的奶业生产格局。
 
近年来,内蒙古乳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针对原奶供应不足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了奶源基地建设座谈会,内蒙古有关部门与部分盟市及6家乳品龙头企业签订了《推进奶源基地建设联合协议书》。按照方案与协议内容,内蒙古要本着“企业主导、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农民自愿”基本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荷斯坦奶牛存栏1万头以上的44个主产旗县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经过3年努力,使全区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奶牛存栏比重由2012年37.3%提高到80%以上。
 
根据协议,从2014年到2016年,内蒙古圣牧高科、呼伦贝尔农垦、奶联社、源升公司要分别筹建2000头到3000头奶牛牧场21座、500头到3000头奶牛牧场30座、家庭牧场130座和优质奶牛扩繁场3座、3000头到1万头奶牛牧场6座。同时提出,在加快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实行牛奶收购交易参考价和政府指导价相结合的定价机制。
 
三、内蒙古地区奶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在政府推动和乳品加工企业拉动下,我区奶牛养殖进入由散养、粗放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养殖转型阶段。但在转型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2012年以来,受奶源基地建设滞后、奶牛养殖成本持续上升、乳品加工企业单方定价影响奶农养殖积极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区乳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一)原奶供应不足,影响乳制品产量
 
原奶供应出现缺口的一个主要原因为,2012年以来,牛肉价格持续上涨,一头育肥牛价格达到1.2万元到1.4万元。中小养殖户借牛肉价格上涨出售奶牛。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区荷斯坦奶牛存栏同比减少26.35万头,牛奶产量同比下降66万吨,平均日收奶量下降1800吨。同时,乳品企业自身控制奶源能力不足等,引起奶源紧张。按照满足我区主要奶企产能70%的奶源需求来计算,全区奶牛缺口在50万头以上,原料奶供给缺口大。另一个原因为小规模奶农不断被迫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增长缓慢导致。另外,我区奶牛年均单产低,个体生产性能力低,这是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高产奶牛核心群较少,优质奶牛数量增长缓慢。种公牛站的种公牛培育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自主种公牛培育能力,种公牛的质量还不高。我区奶牛总数中乳肉兼用型的三河牛、科尔沁牛、草原红牛、低产杂交黑白花奶牛的比例仍较大。而且牛群内部年龄、胎次、血统也不尽合理;再加之近几年乳业大发展带来的奶源竞争后引发的牛源竞争,奶牛数量迅速扩大,非专业人员盲目从外地购进的奶牛,单产水平低,谱系不清,导致牛群整体素质不高。
 
(二)饲养规模分散,集约化经营水平低
 
我区奶牛饲养历史虽然较长,但真正大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才形成热潮。发展地点是农村,主体是农民。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条件特别是农民自身资金积累能力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能力购买太多的奶牛,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分散饲养,粗放经营,这种饲养方式很难适应现代化专业化服务。牛经营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带来如下一些问题。一是饲养技术落后,一些养牛户饲养管理粗放、设施简陋、饲料搭配不合理,违背奶牛的生理特点,投入高,产出低。二是环境卫生防疫、检疫等适用技术难以推行,病牛得不到及时治疗,增加了养牛户的风险,制约了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居民生活区与奶牛养殖区不分,造成人居环境的污染,也限制了家庭养殖规模的扩大。落后的饲养方式与乳品加工企业引进世界先进乳品加工工艺设备形成了具大的反差,限制了乳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原料奶质量也还不高,细菌总数、抗生素含量超标,体细胞数过高,乳脂肪和乳蛋白等指标低于标准水平。
 
(三)防疫任务艰巨,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奶牛“两病”是当今全球奶牛饲养业重点攻关和预防的最大顽疾和难题,同时又是令奶牛饲养者和兽医们最为头痛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两病”在全球奶牛饲养业中近几年有上升趋势。随着乳产业发展,全区奶牛数量迅速增加,防疫工作已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区的疫病防治工作还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又由于投入和机制的问题,缺少标准化的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技术服务队伍不稳定,特别是防疫、治疗人员流失严重,不能满足疫病防治的需要;虽然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部分饲料供应、知识培训、畜种改良等方面的服务,但这类项目不完善而且覆盖面有限;不少专家、游医开展流动服务,缺乏有效管理,收费乱,技术参差不齐,奶户缺少可靠的保证。
 
(四)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提高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等的影响,饲草料价格呈连年上涨趋势。奶牛养殖所需的浓缩料,蛋白料等饲料的平均价格均有所上涨。豆粕和玉米是饲料的主要原料,豆粕和玉米价格上涨必定推动饲料价格上涨,饲料上涨后奶牛养殖成本持续上升(饲草料占奶牛饲养成本的60%~70%),使奶农收益下降,甚至亏损运行。由此可知,混合饲料价格上涨明显,此外人工、防疫防治等成本也在上升,推动奶牛养殖成本持续上升,从而推动生鲜乳收购价格上涨,但是我区仍未建立和完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加之企业的垄断,使得内蒙古的生鲜乳收购价格难以上涨。
 
(五)土地、资金短缺,养殖规模化缓慢
 
目前,建设一个百头规模养殖场至少需要投入300万元以上。全区50头以下的散养户实现规模化养殖,至少需要投入30亿元,而国家在扶持我区发展规模养殖场建设方面资金每年只有7000万元。如果规模养殖扶持资金不加大力度,在饲草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水电等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下,加之信贷支持跟不上,很有可能散养退出奶牛养殖业。另外,土地资源对规模化养殖的约束持续加大。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显著上升,将进一步挤占发展养殖业的土地;二是土地用于奶牛养殖业创造的财富远低于工业生产,地方政府缺乏拿出土地供给“低效益”的奶牛养殖业的动力;三是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所以对养殖业供给的土地很有限;四是一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如果沼气池等配套设施跟不上,会对地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之地方政府不但不能从养殖场获得税收,反而要承担各种补贴和污染治理的支出。从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的积极性并不高。为此,奶牛养殖业占用土地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创造的直接效益有限,土地资源的约束力持续加大。
 
(六)乳及乳制品市场不规范,标准体系不完善
 
在原料奶收购市场方面,大多数乳制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奶源基地,短期收购行为严重。在乳制品消费旺季提高原料奶价格,争抢奶源;在消费淡季,压级压价,损害奶农利益。在乳制品销售市场方面,乳制品加工企业恶性竞争,捆绑销售,大打广告战和价格战,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倾销,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在原料奶管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液态奶标识管理等方面配套的标准和规范不健全,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认证能力不足,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国内奶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七)价格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乳业经济健康发展
 
合理的奶价是保障奶牛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奶价被乳品企业集团垄断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是长期奶价偏低,奶农效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虽然近年乳品加工企业数量发展到一定规模,但除了伊利、蒙牛外众多乳品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也形不成合力抗衡大型乳企集团。我区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较少,深加工产品就更少。二是乳制品进口量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奶价形成机制,也将影响乳业经济健康发展。由于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乳制品青睐有加,2013年国内奶业市场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表现强劲。2013年虽然国外诸多品牌奶粉出现安全事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但是国内需求依然高涨,进口奶粉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进一步挤压国产品牌奶粉和原料奶的稳定发展,最终损害奶农利益和制约民族奶业经济的强大。根据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奶粉进口105.4万t,液态奶进口32万吨。2015年12月20日开始执行了与澳大利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以及EU取消了乳制品配额制后,鲜奶、奶粉的进口量大幅增加。
 
四、内蒙古地区奶业发展中的建议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区下一步奶业工作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领会并在工作中充分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按照国务院《奶业整顿振兴规划纲要》和自治区政府《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突出抓好规模养殖、良种繁育和质量安全,推动奶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奶业整体素质。要正确处理好奶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系,促进养殖方式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市场秩序由无序竞争向规范有序转变;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奶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确保我区奶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体的建议措施如下:
 
(一)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奶牛单产
 
抓住国家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已经全面覆盖的契机,推进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从2005年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以来,我区奶牛良种化进程加速,对荷斯坦奶牛、乳用西门塔尔牛和三河牛的良种化和提高奶牛个体产出发挥了积极作用。2013年内蒙古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奶牛良种选育和改良,做好奶牛良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的基础性工作,加大良种推广和补贴力度。各地通过开展建档立卡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奶牛系谱和档案资料以及追踪体系,在饲养中要突出优良品种、建立合理牛群结构、加大奶牛选育和选留、加大淘汰力度;加强对奶农和配种员培训,为奶农提供饲养管理技术、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鲜奶销售和机械维修等全方位的培训,提高配种受胎率,提高个体产出水平。2005年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以来,补贴奶牛后代平均单产为5吨/年,平均单产提高500公斤,成年泌乳牛并积极开展奶牛DHI测定工作,为参测牧场提供DHI测定报告,为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和保证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大力推进规模养殖,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
 
目前,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奶牛由小散户养殖,保障质量安全监管困难很多,生产性能和饲养管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专项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电[2013]109号)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奶牛规模养殖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推进奶牛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逐步解决奶牛养殖规模小而散问题。2008年实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以来,各地也出台相应政策,扶持规模养殖政策措施。此外,各旗县区也因地制宜地无偿为养殖场(小区)提供建设用地、免征土地管理费等措施鼓励引导奶户进入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养殖。在投资与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了多元化投资和多种模式并存的合作经营机制。如:乳品企业自建模式、奶联社模式、托牛所模式、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家庭牧场模式和企业投资模式。
 
因此,今后将狠抓以下几点工作:一是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合资、收购和租赁等方式与散养奶农合作建设规模养殖场,推进散养奶牛进场同时,加快建设自己的奶源基地。二是加大扶持奶农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上,加快引导奶牛入园、奶农入社,形成以奶农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乳品加工企业可以通过与奶农合作社采取协商定价、订单收购方式与奶农合作社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三是通过政府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规模养殖场,吸收散养奶牛进场。四是加强奶牛养殖场(小区)备案制度,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奶牛单产和原料奶质量。
 
(三)推进生鲜乳收购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奶业发展抗风险能力
 
各地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生鲜乳购销价格管理形成机制。今后乳业发展问题的焦点仍然集中在奶价上,导致目前‘杀牛’、‘奶荒’、‘抢奶潮’的根本因素是因为长期奶牛养殖者利润偏低,奶农效益得不到保障。实行联合定价机制,有利于保障乳产业链各方利益,更调动奶农的积极性。2011年,上海建立了生鲜乳收购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市场变动情况,确定原料奶收购基价之后,可适当“上下浮动”,价格协商具体由奶农代表、乳品加工企业、奶业协会及上海物价、畜牧等部门参与,确保奶农养殖效益。上海还在国内率先实施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验检测制度,由上海市乳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对全市奶牛场的每个批次生鲜乳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与收购价格挂钩,实行优质优价。2010年兴安盟行政公署出台了《关于加强生鲜乳购销价格管理的意见》,决定在全盟实行生鲜乳购销交易参考价和特殊情况下制定最低保护价机制。从近期兴安盟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公布价格看,参考价格为3.22元/公斤,下浮10%的最低价为2.9元/公斤,此价格高于或不低于全区平均价格水平。与此同时,兴安盟出台《奶产业风险金管理办法》,风险金本着“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奶农为主、共抵风险”原则,地方财政、企业、奶农每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奶农资金从奶站交售给加工企业的鲜奶中每公斤提取0.02元/公斤。风险金主要用于疫情损失补贴、提高奶牛品质补贴、奶业管理经费及防疫人员的奖励。因此,我区在乳企加快规模化养殖的同时,更要建立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实行牛奶收购交易参考价和政府指导价相结合的定价机制。
 
(四)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管,保障奶源质量安全
 
奶源质量是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奶源监管体系是保障奶源质量安全的关键。因此,要做到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监管应有专门的执法队伍专管,保证有专门的检测机构、设备和经费开展生鲜乳检测。此外,完善生鲜乳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检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对突发质量安全事件,迅速反应、立即行动、严肃查处。“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内政发〔2008〕106号),严格执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规范监管程序。自治区自上而下成立了专门的奶业管理办公室或相应机构,部分地区专门成立了奶源监管大队。自治区组建了全国首家生鲜乳第三方检验测试中心,开通了生鲜乳收购管理网站,在生鲜乳收购站积极推行“分户留样、责任追溯”制度。通过组建奶农合作社,鼓励乳品加工企业收购、直管、托管和监管,鼓励奶农以牛入股进区和大力加快牧场建设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规范生鲜乳生产经营秩序。所有生鲜乳收购站全部持证经营,纳入监管范围。全区生鲜乳收购站检查率达到100%,生鲜乳质量安全违规单位查处率、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农业部常规和飞行抽检的生鲜乳合格率均达到100%。所有生鲜乳收购站由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和奶农合作社三类合法主体开办,全部持证收购。现有生鲜乳收购站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机械设备、检测手段和人员素质明显改善,所有进站奶牛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五)稳定饲料价格,降低养殖成本
 
当前,降低奶牛养殖成本是提高奶牛养殖者利益和保障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核心。饲草料是奶牛养殖的根本。好的优质的饲料有利于奶牛的健康成长及牛奶质量的提高。近年来饲料价格的上涨对奶农增收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要遏制玉米、牧草、大豆和豆粕等主要饲料的价格上涨,降低饲料成本费用。目前在奶牛饲料中仅玉米一项,就约占奶牛饲养成本的30%,饲料玉米的供求和价格变动必然引发奶农效益的波动。为此,建议政府利用奶业风险基金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通过国有粮食储备库建立饲料玉米储备制度,低价时收储,价高时抛售或平价供应奶户,维护饲料价格的稳定。在养殖模式的选择方面,为了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和成本问题,主要发达国家,无论是大牧场还是小牧场,都普遍采用“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奶牛场可做到优质粗饲料的基本自给,而且粪污可以100%还田,既可降低养殖成本又可降低环境压力。因此,针对当前我国我区饲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奶牛场可以自己种植饲料,建立与奶牛场相结合的饲料公司,这样可以相应的降低购买的成本。
 
(六)加强社会管理,规范各主体行为
 
    政府提高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带动提高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广泛动员全社会成员提高食品安全尤其乳制品安全意识,使牛奶生产者、供给者、加工销售者提高社会责任感,培育他们的良知,同时使广大消费者提高辨认真假的能力,强化维权意识。另外,抓紧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并坚强执法力度。最终要改变各主体的不良生产、供给、消费的行为。
 
(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奶牛养殖健康发展
 
目前,奶牛养殖正从家庭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其中,奶牛场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无论是场地的建设,挤奶等设施的购买,还是奶牛品种的引进都是耗资的项目,因而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奶牛场的建设给予支持。因此,除了加大政府的补贴支持力度外,还必须加大贷款支持力度,降低贷款门槛,增加以牛舍和牛群为抵押的贷款支持。完善贷款的手续和程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从而方便奶农获得资金,扩大养殖规模,转变养殖方式。另外,社会其他组织和企业也可以作为奶牛场的股东入股投资,从而扩大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的融资渠道。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奶业基本信息搜集工作
 
及时、全面和准确搜集掌握各地区奶业发展现状的基本信息资料是准确判断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奶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是国家调整、完善和制定有关奶业发展政策及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也是能否正确判断奶业发展趋势的关键。因此,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组织相关力量,遵照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规则和要求,制定好调研方案,对全区奶业政策制定部门、重要的乳品企业、奶牛养殖基地、规模化养殖牧场、奶站、散户养殖奶农、地方政府进行认真、系统、详细地调查,全面搜集奶业产业基本信息资料。特别要重视并着手实施奶牛档案管理工作,尽快构建全产业链追溯体系。
 
(二)重视研究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面临的问题
 
    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健康化是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对提高奶业生产水平、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国际竞争能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但,应高度重视在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困难,以及潜在的风险。就我区而言,当前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短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奶牛养殖规模化进程。但我们不能否认将产生或带来的新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区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经营主体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奶业加工企业自己创办的规模化牧场、非加工企业或法人经营的规模化牧场、奶联社经营牧场和私人经营牧场等,这些主体之间的竞争或博弈有可能将影响奶业产业发展。
 
(三)重点关注生鲜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
 
自治区政府早在2008年,为进一步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维护奶农利益,加强对生鲜乳购销过程中压级压价、价格欺诈、价格串通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出台了由物价部门牵头,农牧业部门、奶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畜养殖者代表等共同组成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定期提出不同养殖模式淡季和旺季生鲜乳交易参考价的决定。并明确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制定生鲜乳收购最低保护价,以高于成本10%至15%的价格收购生鲜乳。但是,一直未能实施和兑现上述决定,给奶业发展带来重大创伤。
 
2012年12月27日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座谈会,提出了“建立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实行牛奶收购交易参考价和政府指导价相结合的定价机制和形成紧密利益联合机制。”的决定。实行联合定价机制,有利于保障乳产业链各方利益,更调动奶农的积极性,是稳定奶源,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
 
规模奶农、家庭牧场联合起来组建奶业合作社,兴办乳制品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要大力培育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乳品企业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
 
(五)提升奶牛养殖者经营管理水平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可以说我区奶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的奶牛强国相比,差距仍然非常之大。虽然奶牛品种、纯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可能也有一定差距,但是经过十余年的优胜劣汰和选育的结果,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奶牛单产上。另外奶牛养殖基础设施、关键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少养殖场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国际市场比较。其实我国牛奶价格已经不低了,相对高位运行。那么,为什么奶牛养殖者利润仍较低呢?其重要原因就是与经营者的知识、技术、技能、管理能力有关。通过提升奶牛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可达到扩大利润空间的目的。


------------------------------------

2008年上海冠鹏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是由多年耕耘于饲料添加剂行业专业营销精英、奶牛场管理和技术服务资深人士以及奶牛界专家共同组建的一家,在中国专业推广国际知名动物营养公司的反刍动物营养添加剂产品,倡导“健康源自营养、创新彰显价值”理念的创新型公司。我们尊崇“以人为本,诚信经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我们的经营模式是打造一个高效的、立体的和综合性的专业产品、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把全球高生产水准国家公认的成熟产品、资讯和技术引入国内,并集全球反刍营养最新研究进展之大成,认真聆听客户提出的问题,积极创新研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营养健康、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产品以及综合解决方案,为中国养殖业持续创造价值。

 

 

代理的国际知名品牌美国礼蓝(Elanco)、安迪苏(ADISSEO)、美国金宝(ZINPRO)、意大利达麦科(dinamica)和瑞士潘可斯玛(Pancosma)等。

 

创新研发的产品

功能添加剂——益乳多APP3、Plus、普利系列Pro-普利健ProHealth、普利康ProCom、普利高ProGot(APP、Plus)、棕榈健PALMITIC(I型、Ω型)、易宝Easyable(DCAD)、产美乐BPS-15、牛健能ProG60和易肉多EMM3等。

普利旺ProWant系列——1%奶牛复合预混料:后备牛、育成牛、干奶前期牛、围产牛和泌乳牛。

益乳多APP3、益乳多Plus、产美乐BPS-15、易肉多EMM3、牛健能ProG-60(60%固体丙二醇);普利系列Profit-益产康ProCom、普利高ProGot(APP/Plus)。

 

使命:为反刍动物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的、安全的、有价值的、可持续的、营养解决方案!

愿景:打造一个高效的、立体的和综合性的专业产品、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把全球高生产水准国家公认的成熟产品、资讯和技术引入国内,并集全球反刍营养最新研究进展之大成,认真聆听客户提出的问题,积极创新研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营养健康、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产品以及综合解决方案,为中国养殖业持续创造价值!

理念:健康源自营养,创新彰显价值

价值观

有德:对人真诚、为人厚道、心地善良;有规矩、有礼貌、有爱心

有用:给客户、公司、家庭和社会带来价值

有料: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有量:能聆听别人的想法,并发表有价值的见解

有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趣:能带给他人愉快的心情,散发正能量,与人为善!

有心:用心交友,人脉成金脉!

 

合作和创新品牌

 

——————————————————————————————————

 


产品介绍

产品介绍

市场资讯

深度报告
产业动态